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臭油果

臭油果

药材名称臭油果

拼音Chòu Yóu Guǒ

别名大香果、香桂子、野香油果

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三股筋香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ra thomsonii Allen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果熟时采,晒干。

原形态三股筋香常绿乔木,高3-10m。树皮褐色。枝条圆柱形,具细纵条纹,淡绿或带红色,皮孔明显;顶芽卵形,芽鳞褐色,密被绢质微柔毛。叶互生;叶柄长7-15mm;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长7-10cm,宽2.5-4.5cm,坚纸质,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两面凸出。伞形花序腋生;总苞片早落;花梗长约4mm;雄花3-4朵,黄色,被灰色微柔毛;花被片6,卵状披针形,花丝被疏柔毛;第3轮雄蕊近基部有两个圆肾形腺体;雌花白色、黄色或黄绿色,被灰色微柔毛;退化雄蕊9,第3轮有时花瓣状,基部有两个圆肾形腺体;子房椭圆形,长约2mm,与花柱近等长,均被灰色微柔毛。果椭圆形,长1-1.4cm,成熟时黑色,果托直径约2mm,果梗长1-1.5cm。花期2月,果期6-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2500m的山坡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果实卵形或球形,长5-8mm,直径约5mm。表面红褐色至黑色,具明显的网状皱纹;先端钝圆,基部宿存小杯状花被残基,多带有小果柄,长约5mm,稍弯曲,具数条纵皱纹。果皮薄而脆,易捏碎而剥落,有油性;种子1枚,球形,直径约4mm,种皮光滑,先端钝尖;种仁淡黄色,显油性。气特异,味微苦。

以体饱满、富油性者为佳。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散风寒;行血气;止痛。主风寒感冒;风湿痹证;脘腹冷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5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洗。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钉头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钉头果药材名称钉头果来源萝藦科钉头果Gomphocarpus fruticosus (L.) R. Brown,以全株、茎、叶入药。生境分部华北、云南有栽培。功能主治全株:浸剂治小

  • 长瓣马铃苣苔

    《全国中草药汇编》:长瓣马铃苣苔药材名称长瓣马铃苣苔来源苦苣苔科马铃苣苔属植物长瓣马铃苣苔Oreocharis acericula (S. Moore) Clarke,以全草入药。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

  • 扭序花

    药材名称扭序花拼音Niǔ Xù Huā别名竹节黄、竹叶青、软枝接骨草、鳄嘴花、青竹蛇、柔刺草、拔弹藤、竹节王、小接骨来源爵床科扭序花Clinacanthus nutans (Burm.f.)

  • 赤小豆芽

    《中药大辞典》:赤小豆芽药材名称赤小豆芽拼音Chì Xiǎo Dòu Yá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经水罨发芽而成的豆芽。功能主治治便血,妊娠胎漏。用法

  • 菊花

    《中国药典》:菊花药材名称菊花拼音Jú Huā英文名FLOS CHRYSANTHEMI别名甘菊花、白菊花、黄甘菊、药菊、白茶菊、茶菊、怀菊花、滁菊、毫菊、杭菊、贡菊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菊Chr

  • 蹋菜

    药材名称蹋菜拼音Tà Cài别名乌塌菜、瓢儿菜、雪里青(《苏南种子植物》)。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塌棵菜的全草。原形态二年生草本,有时作一年生草本栽培,绿色,根粗

  • 莽草

    《中药大辞典》:莽草药材名称莽草拼音Mǎnɡ Cǎo别名芒草(《山海经》),葞、春草(《尔雅》),菵草(陶弘景),石桂、红桂(《梦溪笔谈》),鼠莽(《纲目》)。出处《本经》来源为本兰科植物狭叶茴香的叶

  • 樟木

    《中药大辞典》:樟木药材名称樟木拼音Zhānɡ Mù别名樟材(《本草拾遗》),香樟木(《药材资料汇编》),吹风散(《广西中药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樟科植物樟的木材,通常在冬季砍取樟树

  • 野芝麻花

    药材名称野芝麻花拼音Yě Zhī Mɑ 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野芝麻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mium barbatum Sieb. Et Zucc.采收和储藏:4-6月采收,阴干。原形

  • 江珧柱

    《中药大辞典》:江珧柱药材名称江珧柱拼音Jiānɡ Yáo Zhù别名马甲柱(《闽中海错疏》),角带子(《本草求原》)。出处《本草从新》来源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后闭壳肌。全年都可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