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蛊毒病

蛊毒病

病名。指中蛊毒所致的多种病候。包括射工病、沙虱病、水毒病蛇蛊蜥蜴蛊、虾蟆蛊、蜣螂蛊等。《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凡蛊毒有数种,皆是变惑之气。……凡中蛊病,多趋于死,以其毒害势甚,故云蛊毒。”《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论曰蛊毒千品,种种不同,或下鲜血,或好卧暗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节痠疼。”参见水蛊等条。

猜你喜欢

  • 红地胆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红根草之别名,详该条。

  • 软杆子水黄连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即软水黄连,详该条。

  • 下利清谷

    证名。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指泻出物清稀夹杂不消化食物者。多因脾肾虚寒所致。治宜温中散寒,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参寒泄条。

  • 肺伤

    指肺脏伤损的疾患。《脉经》卷六:“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操扰嗔怒得之,肺伤气拥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参见气极、七伤

  • 前胡丸

    ①《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八方。前胡、赤茯苓、桃仁(麸炒)、陈皮、鳖甲(酥炙)、煨诃子各一两,木香、枳实(麸炒)、桂心、槟榔、半夏(汤浸七遍去滑,微炒)各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

  • 追虚逐实

    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指用灸法治阴虚内热证的错误方法,导致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后世引作批评医者滥用补泻之语。

  • 燥火

    即燥热。详该条。

  • 匏舌(匏,páo,袍)

    即痰包。详该条。

  • 乳薯

    见《江西民间草药》。为山海螺之别名,详该条。

  • 伤风发痉

    病证名。因伤风而发痉者。风邪郁于太阳经络,不得疏泄,阻于经络而致痉。症见发热、头痛而身不痛,有汗,或鼻鸣,干呕,四肢搐搦,目上视,手足牵动有力,脉来浮缓。治宜祛风和营卫,用桂枝汤;如兼有伤食腹痛,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