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明病

阳明病

病名。六经病之一。《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泛指肠胃而言;实,是邪气实。阳明病一般主里、热、实证辨证经证、府证之分。《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以经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详见阳明经病条。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治当攻下燥实,清除热结,常用三承气汤等方。详见阳明腑病条。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

猜你喜欢

  • 耵聍

    (níng宁)又名耵耳,俗称耳垢。乃耳孔泌出液体与进入耳中之尘垢结成。大量耵聍堵塞,则形成耵聍栓塞,影响听力。《灵枢·厥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

  • 吐绿水

    证名。见《寓意草·面议倪庆云危症再生治验》。患者不食,先吐清水,后吐绿水,进而吐黑水、吐臭水,系胃气欲绝所致。《张氏医通》卷四:“呕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先用理中汤,后用旋复花煎汤调服代赭石。

  • 铁凉伞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牛奶浆草之别名,详该条。

  • 脾胃虚弱

    同脾气虚。详该条。

  • 坠睛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又名坠睛眼。谓风寒上攻眼带,致目珠向下偏斜。类似今由上直肌、下斜肌麻痹所致的麻痹性斜视。参见目偏视条。

  • 表里双解

    用于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的治法。可分两大类:①治外有表邪,里有实积。症见恶寒发热、腹部胀痛、胸部痞闷、恶心便秘、脉浮滑,可用厚朴七物汤。方中以桂枝汤去芍药解表,以厚朴三物汤治里。②治里热已盛,兼有表证。症

  • 鳗鱼

    见《本经逢原》。为鳗鲡鱼之简称,详该条。

  • 医法圆通

    综合性医书。4卷。清·郑寿全撰于1874年。全书论述内科杂症、伤寒、时病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证的证治。郑氏以医论为主(不载方剂),结合临床体会辨析病机及用药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会元针灸学

    针灸著作。又名《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焦会元编。综合性针灸著作。书中除引录古代多种有关针灸文献外,还对于每个腧穴名称作了解释,并在治疗方面,提供了作者的经验。现有1937年铅印本。

  • 和中既济汤

    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即活络流气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