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治
即食疗。详该条。
即食疗。详该条。
《痧胀玉衡》卷下方。射干、桑白皮、马兜铃、桔梗、薄荷、玄参、天花粉、贝母、枳壳、菊花、金银花各等分。水煎服。治痧似伤风咳嗽。若咳嗽甚,加童便饮。
【介绍】:南北朝至隋初医生,河内野王(今河南境内)人,精于诊脉,善用针灸治病。
药物学著作。4卷。清·张璐撰。刊于1695年。分水、火、土、金、石、卤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谷、菜、果、水果、味、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藏器、虫、龙蛇、鱼、介、禽
即天灸,见该条。
同宗筋。《灵枢·五味》:“阴者,积筋之所终也。”详宗筋条。
病名。指疔生于下唇,致唇部肿起者。多由脾胃热毒上冲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方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紫地汤等加减。参见唇疔及驴嘴风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山大颜之别名,详山大颜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少泽穴,见该条。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孩儿草之别名,详该条。
即黑锡丹第二方,见黑锡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