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名口疳。“夏季秋热,小儿泄泻,或初愈未愈,满口皆生疳蚀,当有阻塞咽喉致危者。此皆在里湿盛生热,热气蒸灼,津液不生,湿热伤气分。治在上焦,或佐淡渗。世俗常刮西瓜翠衣治疳,取其轻扬渗利也。”(《
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参见九科条、十三科条等。
即膀胱。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即真珠丸,见该条。
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即玉泉散第二方,见玉泉散条。
温法之一。治疗胆虚而引起虚烦失眠的方法。常用方如温胆汤。
见郑氏彤园医书四种条。
病证名。清·康维恂《眼科菁华录》:“未产目病号兼胎。”即妊娠目病。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铺地蜈蚣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脾病因邪气盛实所出现的证候。多由湿热困脾或瘀血停积等所致。《脉经》卷二:“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又:“脾实,……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圣济总录》卷四十四:“脾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