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大浮萍

大浮萍

《中药大辞典》:大浮萍

药材名称大浮萍

拼音Dà Fú Pínɡ

别名大薸(《纲目》),猪姆莲(《岭南采药录》),水浮萍(《南宁市药物志》),大浦藻(《岭南草药志》),浮萍(《广西药植名录》)。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水浮莲全草。夏季采收,除去须根,晒干。

原形态浮水无茎草本,有长而悬垂成束的根。叶簇生,倒卵状楔形,长2.5~10厘米,先端截头状浑圆,基部厚,无叶柄与叶片之分,两面均被毛,叶脉下面凸起,扇状。佛焰苞白色,下部管状,上部开张,长1.2厘米,具短柄,有柔毛,生于叶簇的中央;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与佛焰苞管的背部合生,上部分离;雄花序生于花序轴的顶部,由数枚无柄、合生的雄蕊组成;雌花序生于下部,为一单生、圆锥状卵形、1室的子房,有胚珠多数。浆果。花期6~7月。

生境分部生淡水中。分布华南、华东一带。 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叶簇生,多皱缩,全体呈团状,叶片直径3~4厘米,淡黄色至淡绿色,基部被有长而密的毛茸,或有须根残存。质松软,易碎。气微,味咸。以干燥、无须根者为好。

性味辛,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淡,性寒。"

②《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

③《南宁市药物志》:"辛,寒,有毒。"

功能主治凉血,活血,利尿除湿。治荨麻疹,丹毒,水臌,湿疮,跌打损伤,无名肿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洒风脚痛,煲食。亦擦汗斑,能散皮肤血热。"

②《岭南采药录》:"煎服能通经,煎水洗血热作痒,消跌打肿痛。"

③《福建民间草药》:"活血消肿,除湿止痒。"

④《南宁市药物志》:"发汗解热,利尿消肿。治痘疹,丹毒,梅毒,打扑跌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①《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及非实热实邪者禁用。"

②苏医《中草药手册》:"根有微毒,内服应去根。"

复方①治血热身痒:大浮萍半斤,银花藤半斤,地稔四两,过塘蛇半斤,土荆芥四两,樟木叶三两(均鲜用)。煎水洗。(《陆川本草》)

②治跌打伤肿:鲜大浮萍,酌加冰糖捣烂,加热外敷。(《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荨麻疹:大薸、胡麻、皂刺、白蒺藜、海桐皮各三至五钱。水煎服。

④治湿疮:大藻三两。焙干为末,炼蜜为丸服。

⑤治水臌:大薸、糖各四两,清水三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服后大量排尿,肿胀便消,忌食盐。(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备注本品在广东、广西以及福建地区作浮萍使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浮萍

药材名称大浮萍

拼音Dà Fú Pínɡ

英文名Herb of Waterlettuce

别名水浮莲、天浮萍、水浮萍;大浦藻、浮薸、浮萍、连花薸、水白菜、草包草、水鞭蓉、翻萍、大番萍、水荷莲、肥猪草、红莴苣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大薸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stia stratiotes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除去须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大薸,水生飘浮草本。有多数长而悬垂的根,须根羽状,密集。叶簇生成莲座状;‘叶片倒三角形、倒卵形、扇形,以至倒卵状长楔形,长1.3-10cm,宽1.5-6cm,先端栽头状或浑圆,基部厚,一面被毛,基部尤为浓密;叶脉扇状伸展,背面明显隆起成折皱状。佛焰苞白色,长0.5-1.2cm,外被茸毛,中部两侧狭缩,管部卵圆形,檐部卵形,锐尖,近兜状;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花单性同序;下部雌花序具单花,上部雄花序有雄蕊2,轮生,雄蕊极短,彼此合生成柱,雄蕊柱基部宽,无柄,长卵圆形,顶部稍扁平,花药2室,对生,纵裂;雌花单一,子房卵圆形,斜生于肉穗花序轴上,1室,胚珠多数。浆果小,卵圆形。种子圆柱形。花期5-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本种喜欢高温多雨的环境,适宜于在平静的淡水池塘、沟渠中生长。

资源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有栽培,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有野生。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多皱缩,全体呈团状。叶簇生,叶片展形后呈倒诳状楔形,长1.5-5cm,宽1-3.5cm,先端钝圆而呈微波状,淡黄至淡绿色,两面均有细密的白色短绒毛,基部被有长而密的棕色绒毛。须根残存。质松软,易碎。气微,味咸。

化学成分含芹菜素糖甙和光牡荆素类型的二碳链黄酮甙,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木犀草素--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及微量荭草素(orientin)和牡荆素(vitexin),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r-linolenic acid),(12R,9Z,13E,15Z)-12-羟基-9,13,15-十八碳三烯酸[(12R,9Z,13E,15Z)-12-hydroxy-9,13,15-octadecatrienoic acid],(9S,10E,12Z,15Z)-9-羟基-10,12,15-十八碳三烯酸[(9S,10E,12Z,15Z)-9-hydroxy-10,12,15-octadecatrienoic acid],α-细辛脑(α-asarone),24S-乙基-4,22-胆甾二烯-3,6-二酮(24S-ethyl-4,22-cholestadiene-3,6-dione),11α-羟基-24S-乙基-5α-胆甾-22-烯3,6-二酮(11α-hydroxy-24S-ethyl-5α-cholest-22-en-3,6-dione),谷甾醇-3-O-(2,4-O-二乙酰基-6-硬脂酰)-β-D-葡萄糖甙[sitosterol-3-O-(2,4-O-diacetyl-6-stearyl)-β-D-glucopyranoside],谷甾醇-3-O-(2-O-硬脂酰)-β-D-木糖甙[sitosterol-3-O-(2-O-stearyl)-β-D-xylopyranoside],谷甾醇-3-O(4-O-硬脂酰)-β-D-木糖甙[sitosterol-3-O-(4-O0stearyl)-β-K0xylopyranoside]。另含蛋白质(protein),β-胡萝卜素(β-carotene)和多酚类化合物(polyphenol)。

性味味辛;性寒

归经肺;脾;肝经

功能主治疏风透疹;利尿除湿;凉血活血。主风热感冒;单板机疹不透;荨麻疹;血热瘙痒;汁斑;湿疹;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臁疮;丹毒;无名肿毒;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及非实热实邪者禁用。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治酒风脚痛,煲食。亦擦汗斑,能散皮肤血热。2.《岭南采药录》:煎服能通经,煎水洗血热作痒,消跌打肿痛。3.《福建民间草药》:活血消肿,除湿止痒。4、《南宁市药物志》:发汗解热,利尿消肿。治痘疹,丹毒,梅毒,打扑跌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獾油

    《全国中草药汇编》:獾油药材名称獾油拼音Huān Yóu来源鼬科动物狗獾Meles meles L.的脂肪经加工而成。秋冬捕捉。炮制取肉油,洗净,切碎,置锅内炼油,去渣,放冷后加入冰片适量(

  • 大羽铁角蕨

    药材名称大羽铁角蕨拼音Dà Yǔ Tiě Jiǎo Jué英文名Largepinna Spleenwort别名萃补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来源药材基源:为铁角蕨科植物大羽铁角蕨的全草

  • 千层塔

    《全国中草药汇编》:千层塔药材名称千层塔拼音Qiān Cénɡ Tǎ别名蛇足草、狗牙齿、直立石松、矮松、山芝、虱子草[贵州]、金不换[福建]来源为石松科石松属植物蛇足石松Lycopodium

  • 珠儿参

    《中药大辞典》:珠儿参药材名称珠儿参拼音Zhū ér Shēn别名珠参(《纲目拾遗》),珠子参、疙瘩七(《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雪三七(《中药材品种论述》),钮子七、扣子七(《民间常用草药

  • 香鼬

    药材名称香鼬拼音Xiānɡ Yòu英文名Weasel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鼬科动物香鼬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stela altaica pallas.采收和储藏:冬季捕

  • 飞蛾藤

    药材名称飞蛾藤来源旋花科飞蛾藤Porana racemosa Roxb.,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江苏、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功能主治发表、消食积。主治伤风感冒,食积不消。用法用量3~5钱。

  • 肾子藤

    药材名称肾子藤拼音Shèn Zǐ Ténɡ英文名valida Limaciopsis别名粉绿藤、疟疾草(云南)。出处始载于《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肾子藤的根或茎。拉丁植物动

  • 大砂仁

    药材名称大砂仁拼音Dà Shā Rén别名土砂仁、牛牯缩砂、波罗砂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疣果豆蔻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omummuricarpumElm.采收和储藏: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剪下

  • 千只眼

    药材名称千只眼别名臭漆、透光草来源芸香科九里香属植物千只眼Murraya tetramera Huang,以叶和根入药。夏秋采叶,秋季采根,洗净切段,均可鲜用或阴干备用。性味辛、微苦,微温。功能主治祛

  • 蛇婆

    《中药大辞典》:蛇婆药材名称蛇婆拼音Shé Pó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海蛇科动物半环扁尾蛇的全体。原形态半环扁尾蛇,又名:海蛇。全长63~150厘米。头部短,尾侧扁,躯干略呈圆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