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毛柄短肠蕨

毛柄短肠蕨

药材名称毛柄短肠蕨

拼音Máo Bǐnɡ Duǎn Chánɡ Jué

英文名Widened Twin-sorus Fern

别名贯众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药材基源:为蹄盖蕨科植物毛柄短肠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lantodia crinipes(Ching) Ching[Diplazium crinipes Ching]

采收和储藏:全年或秋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1-1.5m。根茎直立,顶端和叶柄基部密被黄褐色、线形鳞片,长约1cm,边缘黑色,稍开展。叶簇生;叶柄长30-60cm,粗约5mm,直立,坚硬,禾秆色,上面有纵沟;叶片纸质,无毛,三角形,顶部渐尖并为羽状,长70-100cm,基部宽约80cm,二回羽状;羽片约8对,互生,斜向上,相距8-10cm,柄长4-5cm,基部1对最大,长圆状披针形,长达40cm,宽20-25cm,先端渐尖;小羽片10-20对,互生,柄长2-4mm,披针形,长达10cm,宽约2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边缘具圆齿或羽裂达1/3-1/2,裂片长圆形,斜向上,先端圆形或钝头或截形,略具细锯齿;每裂片有小脉4-5对,羽状,单一。孢子囊群线形,背生于小脉中部以下,在基部上侧小脉上的为双生,其余单一;囊群盖线形,膜质,褐色,宿存。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900m的林下溪边湿地或石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

性味微苦;凉

归经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湿;驱虫。主肠炎;流感;肝炎;疮疖;肠道寄生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味微苦,性凉,有小毒。有清热解毒,祛湿、驱虫的功能。用于肠炎、流感、疮肿及肠道寄生虫。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鸡爪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爪草药材名称鸡爪草拼音Jī Zhuǎ Cǎo来源毛茛科金莲花属植物云南金莲花Trollius yunnanensis (Franch.)Ulbr.的全草。秋季采集,晒干。性味甘、

  • 大叶蛇总管

    《中药大辞典》:大叶蛇总管药材名称大叶蛇总管拼音Dà Yè Shé Zǒnɡ Guǎn别名藿香(《南京民间药草》),山薄荷、铁菱角(《浙江中药资源名录》),蓝花柴胡(《广

  • 慈乌

    《中药大辞典》:慈乌药材名称慈乌拼音Cí Wū出处《纲目》来源为鸦科动物寒鸦的肉。原形态寒鸦(《嘉佑本草》),又名:乌、鸒(《诗经》),鹎鶋(《尔雅》),鸦、楚乌、孝乌(《说文》),元乌(崔

  • 刺通草

    药材名称刺通草拼音Cì Tōnɡ Cǎo英文名pith of Himalayan Trevesia别名党楠、裂叶木通、棁木、挡凹、天罗伞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通草

  • 九味一枝蒿

    药材名称九味一枝蒿拼音Jiǔ Wèi Yì Zhī Hāo英文名all-grass of Manybractelole Bugle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苞叶筋骨草带根的葵

  • 护耳草

    药材名称护耳草别名大奶汁藤、打不死来源萝藦科护耳草Hoya fungii Merr.,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云南。功能主治治风湿跌打,脾肿大,吐血,骨折。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绿豆叶

    《中药大辞典》:绿豆叶药材名称绿豆叶拼音Lǜ Dòu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绿豆的叶片。性味《本草汇言》:"味苦,气寒,无毒。"功能主治治吐泻,斑疹,疔

  • 紫金血藤

    药材名称紫金血藤拼音Zǐ Jīn Xuè Ténɡ别名血藤、黄皮血藤、气藤、香血藤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翼梗五味子的藤茎和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sandra henryi Clarke

  • 青骨藤

    药材名称青骨藤拼音Qīnɡ Gǔ Ténɡ别名瓦草、瓦草参、九大牛、滇白前、大牛夕[云南]来源石竹科女娄菜属植物四川粘毛女娄菜Melandrium Viscidum (Bur. et Fr.

  • 黄牛毛藓

    药材名称黄牛毛藓拼音Huánɡ Niú Máo Xiǎn别名刀口药、金牛毛来源药材基源:为牛毛藓科植物黄牛毛藓的植物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trichum pallidum(Hedw.)H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