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牛白藤

牛白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白藤

药材名称牛白藤

拼音Niú Bái Ténɡ

别名广花耳草、土五加皮、涂藤头、土加藤、大叶亚婆巢、接骨丹

来源茜草耳草属植物牛白藤Hedyotis hedyotidea (DC.)Merr.[H. macrostemon Hook. et Arn.;Oldenlandia hedyotidea (DC.)Hand.-Mazz.],以根、藤、叶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性味甘、淡,凉。

功能主治根、藤:祛风活络,消肿止血。用于风湿关节痛,痔疮出血,疮疖痈肿,跌打损伤。

叶:清热祛风。用于感冒,肺热咳嗽,肠炎;外用治湿疹、皮肤瘙痒,带状疱疹。

用法用量根、藤、叶均为0.5~1两;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牛白藤

药材名称牛白藤

拼音Niú Bái Ténɡ

别名有毛鸡屎藤、脓见消、癍痧藤(《广西药植名录》),大叶龙胆草、土加藤、甜茶(广州部队《常用中草约手册》),接骨丹、排骨连(《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出处《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茜草科植物牛白藤茎叶。全年可采。

原形态多年生藤状灌木,高3~5米。老枝圆柱形,幼枝四棱形。叶对生,膜质,卵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粗糙,下面被柔毛;托叶截头状,顶端有刺毛4~6条。花10~20朵,密集成复伞形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序柄长1.5~2.5厘米;花细小,白色;萼被微柔毛,裂片4,线状披针形:冠管短,裂片披针形,外反,近喉部有长毛;雄蕊长突出;子房2室,花柱线状。蒴果近球形,径约3毫米,开裂,顶冠隆起。花期秋季。

生境分部生于山谷、坡地、林下、灌木丛中。分布我国南部和西南部。

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暑,祛风湿,续筋骨。治中暑,感冒咳嗽,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骨折,皮肤湿疹。

①《广西药植名录》:"清凉解毒,祛风止咳。治癍痧,呕吐,胃痛,瘰疬,五痨七伤,去腐。"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暑,祛风除湿。"

③《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消肿散瘀,通经活络,接筋续骨。治骨折筋伤,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①防治中暑,感冒咳嗽:㈠牛白藤叶制凉茶。(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㈡牛白藤全株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②治胃肠炎:牛白藤全株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③治腰腿痛:牛白藤根、藤干品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骨折:接骨丹全草、土牛膝、刺麻嗓管皮、苎麻铜锤草,共捣敷。(《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⑤治皮肤湿疹,瘙痒,带状庖疹:牛白藤鲜叶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牛白藤

药材名称牛白藤

拼音Niú Bái Ténɡ

别名有毛鸡屎藤、脓见消、癍痧藤、大叶龙胆草、土加藤甜茶接骨丹、排骨连、凉茶藤、山甘草、脚白藤、半路哮、白束、大号山甘草白藤草、土五加皮、涂藤头

出处出自《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牛白藤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otis hedyotidea DC,[Oldentandia hedyotidea (DC.)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

原形态牛白藤,多年生藤状灌木,高3-5m。触之粗糙,幼枝四棱形密被粉末状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10mm;托叶长4-6mm,有4-6条剌毛。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cm,宽2.5-4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上面粗糙,下面被柔毛,全缘,膜质。花序球形,腋生或顶生;总花梗长1.5-2.5cm;花细小,白色,具短梗;萼简陀螺状,理解片4,线状披针形;花冠长1.5cm,裂片披针形,长4-4.5mm;外反;雄蕊二型,伸出或内藏。蒴果近球形,直径约2mm,先端极隆起,有宿存萼裂片,开裂。花期秋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谷、坡地、林下、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

性状性状鉴别 藤茎多切成斜片或段片,长3-5cm,直径0.3-3cm,外皮淡黄色或灰褐色,粗造,有稍扭曲的浅沟槽及细纵纹;皮孔点状突起,常纵向排列呈棱线,黄白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暗灰色,较窄,木部宽广,深黄色、黄白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菊花纹,中心有髓。叶对生,多皱缩,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4-10cm,宽2.5-4c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粗糙,下面叶脉有粉末状柔毛,侧脉明显;托叶截头状,长4-6mm,先端有剌毛4-6条;叶柄长3-10mm。气微,味微甘。以片张厚薄均匀、切面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较窄。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窄,细胞较小。木质部较宽,由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孔径较大。髓部方形或类圆形,薄壁细胞类圆形,有的细胞壁增厚成网纹状。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和针晶。

性味甘淡;凉

归经肺;肝;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中暑;高热;肠炎;皮肤湿疹;带状疱疹;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各家论述1.《广西药植名录》:清凉解毒,祛风止咳,治癍痧,呕吐,胃痛,瘰疬,五痨七伤,去腐。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暑,祛风除湿。

3.《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消肿散瘀,通经活络,接筋续骨。治骨折筋伤,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功劳叶

    药材名称功劳叶拼音Gōnɡ Láo Yè别名枸骨叶、猫儿刺、枸骨刺、八角茶、老鼠刺、十大功劳叶、老虎刺、狗古艻、散血丹、八角刺、羊角刺、老鼠怕出处本品入药始见于《本草拾遗》,原名"枸骨叶"。功劳叶为十

  • 万寿菊叶

    药材名称万寿菊叶拼音Wàn Shòu Jú Yè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菊科植物万寿菊的叶片,夏、秋采,鲜用或晒干用。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万寿菊&quo

  • 山茴芹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茴芹药材名称山茴芹拼音Shān Huí Qín别名拉拉柏[藏名]来源伞形科山茴芹Carlesia sinensis Dunn,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甘、

  • 石荠苎

    《中药大辞典》:石荠苎药材名称石荠苎拼音Shí Qí Zhù别名鬼香油(《纲目拾遗》),小鱼仙草(《植物名实图考》),香茹草,野荆芥、痱子草(《分类草药性》),土荆芥、野

  • 小过江龙

    《中药大辞典》:小过江龙药材名称小过江龙拼音Xiǎo Guò Jiānɡ Lónɡ别名小过山龙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卷柏科植物蔓生卷柏的全草。秋季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多年

  • 毛叶嘉榄

    药材名称毛叶嘉榄拼音Máo Yè Jiā Lǎn别名棵麻。来源药材基源:为橄榄科植物羽叶嘉榄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uga pinnata Roxb.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刮去粗皮,切碎,

  • 野兔骨

    药材名称野兔骨拼音Yě Tù Gǔ来源兔目兔科蒙古兔Lepus tolai Pallas;东北兔L. mandschuricus Radde;孙河兔(草兔)L. capensis L.;雪兔

  • 密马

    《中药大辞典》:密马药材名称密马拼音Mì Mǎ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豆科植物美花兔尾草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美花兔尾草,又名:蜈蚣草。半灌木,高30~60厘米。茎粗,稍有分枝,被毛。单数

  • 耐冬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耐冬果药材名称耐冬果拼音Nài Dōnɡ Guǒ别名小叶栒子、黑牛筋、刀口药、铺地蜈蚣来源蔷薇科耐冬果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Wall.,以叶入

  • 姜石

    药材名称姜石拼音Jiānɡ Shí别名沙姜石、礓砾、裂姜石出处1.姜石首载于《新修本草》,列玉石部下品谓:“味咸,寒,无毒……生土石间,状如姜。有五种,色白者最良。所在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