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番薯

番薯

《中药大辞典》:番薯

药材名称番薯

拼音Fān Shǔ

别名朱薯(《闽书》),山芋、甘薯(《群芳谱》),红山药(《农政全书》),香薯蓣、红薯(《汲县志》),金薯(《甘薯录》),番茹、土瓜(《纲目拾遗》),地瓜(《闽杂记》),红苕(《广州植物志》),白薯(《岭南草药志》)。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旋花科植物番薯块根。冬季收采,刨出块根,除去泥土。

原形态多年生蔓状草质藤本,秃净或稍被毛,有乳汁。块根白色、黄色、红色或有紫斑。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长6~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头形至心形,边近全缘,有角或有缺刻,有时指状深裂。聚伞花序,腋生,花数朵生于一粗壮的花序柄上;萼深裂,淡绿色,长约1厘米,先端钝,但有小锐尖;花冠漏斗状,长4~5厘米,5短裂,紫红色或白色;雄蕊5;子房2室,蒴果通常少见。花期冬月。

生境分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甘,平。

①《纲目拾遗》:"甘,平,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归经《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能主治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①《纲目拾遗》:"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生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功;(同)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②《本草求原》:"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鲗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③《随息居饮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

④《岭南采药录》:"醋煮服,治全身肿。"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或煮食。外用:捣敷。

注意①《纲目拾遗》:"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②《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疫疟痢肿胀等证皆忌之。"

复方①治酒湿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金薯传习录》)

②治湿热黄疸:番薯煮食,其黄自退。(《金薯传习录》)

③治乳疮:白番薯捣烂敷患处,见热即换,连敷数天。(《岭南草药志》)

④治疮毒发炎:生番薯洗净磨烂,敷患处,有消炎去毒生肌之效。(《岭南草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番薯

药材名称番薯

拼音Fān Shǔ

英文名Sweet Potato

别名朱薯、山芋、甘薯、红山药、红薯、金薯、番茹、土瓜地瓜、玉枕薯、红苕、白薯、甜薯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1.《闽书》: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其茎叶蔓生,如瓜萎、黄精山药、山蓣之属,而润泽可食。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剪插种之。

2.《农政全书》: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两种茎叶多相类。但山薯植援附树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垒,番薯形圆而长;其味则番薯甚甘,山薯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pomoea batatas [l.] Lam.[Convolvulus batatas L.]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亦可窖藏。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地下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节上易生不定根。单叶互生;叶柄长2.5-20cm,被疏柔毛或无毛;叶片形状、颜色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长4-13cm,宽3-13cm,全缘或3-5裂,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聚伞花序腋生,有花1-7朵,苞片小,披针形,早藻;萼片5,不等长;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雄蕊5,内藏,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蒴果,通常少见。花期9-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 常呈类圆形斜切片,宽2-4cm,厚约2mm,偶见未去净的淡红色或灰褐色外皮。切面白色或淡黄白色,粉性,可见淡黄棕色的筋脉点线纹,近皮部可见一圈淡黄棕色的环纹,质柔软,具弹性,手弯成弧状而不折断。气清香,味甘甜。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白色。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圆球形,类三角形,大小不一,脐点星状、飞鸟状或点状;复粒由2-10个分粒组成,长38μm,直径3-36μm。②导管多为网纹,亦有梯纹,直径5-35μm。

化学成分含并没食子酸(elagic acid)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icaffeoylquinic acid)

药理作用番薯热水提取物对眼晶体醛糖还原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番薯分离出的并没食子酸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为有效成分。

性味甘;平

归经脾;肾经

功能主治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脾虚水肿;便泄;疮疡肿毒;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生食或煮食。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1.《纲目拾遗》: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2.《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疫疟痢肿胀等证皆忌之。

各家论述1.《纲目抬遗》:补中,和血, 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牛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劝;(同)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2.《本草求原》: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3.《随息居饮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

4.《岭南采药录》:醋煮服,治全身肿。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接骨草

    《中药大辞典》:接骨草药材名称接骨草拼音Jiē Gǔ Cǎo别名红母鸡药(《南宁市药物志》),红毛母鸡、壮阳草(《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豆科植物舞草的枝叶。全年可采。原形态舞草(

  • 毛叶石楠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叶石楠药材名称毛叶石楠拼音Máo Yè Shí Nán别名糯米珠、邓向观来源蔷薇科毛叶石楠Photinia villosa (Thunb.

  • 慈竹茹

    《中药大辞典》:慈竹茹药材名称慈竹茹拼音Cí Zhú Rú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炮制鲜用或姜汁炒用。性味味甘,性微寒,无毒。

  • 石花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花菜药材名称石花菜拼音Shí Huā Cài别名琼胶、洋菜来源藻类红藻门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x.)Lamx.,以叶状体入药。功能主

  • 钩藤

    《中国药典》:钩藤药材名称钩藤拼音Gōu Ténɡ英文名RAMULUS UNCARIAE CUM UNCIS别名双钩藤、鹰爪风、吊风根、金钩草、倒挂刺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 野枇杷

    药材名称野枇杷拼音Yě Pí Pá别名山枇杷出处《江西草药》来源为樟科植物绒毛桢楠的叶或根。夏、秋季采收。原形态绒毛桢楠,又名:猴高铁、香胶木。常绿乔木,高可达18米,直径40厘米

  • 羊肾

    《中药大辞典》:羊肾药材名称羊肾拼音Yánɡ Shèn别名羊肾子(《鸡峰普济方》),羊腰子(《本草述》)。出处《别录》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肾。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

  • 阔齿兔唇花

    药材名称阔齿兔唇花拼音Kuò Chǐ Tù Chún 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开科植物阔齿兔唇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gochuilus platyacanthus Rupr.采收和储藏:6

  • 蒲棒

    药材名称蒲棒拼音Pú Bànɡ别名蒲棰、蒲厘(《本草图经》),蒲槌(《本草衍义》),水蜡烛实(《广东新语》)。出处《本草衍义》来源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果穗(药用其

  • 美人蕉花

    《中药大辞典》:美人蕉花药材名称美人蕉花拼音Měi Rén Jiāo Huā出处《广州植物志》来源为美人蕉科植物美人蕉的花。功能主治为止血药,治金疮及其他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