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绿兰花

绿兰花

《中药大辞典》:绿兰花

药材名称绿兰花

拼音Lǜ Lán Huā

别名虎仔草、石淋草(《泉州本草》),脓泡药(《贵州草药》)。

出处《重庆草药》

来源玄参科植物通泉草全株

原形态通泉草(《庚辛玉册》)

一年生草本,高6~20厘米,秃净或稍被毛。叶大都基生,倒卵状矩圆形,长2~5厘米,先端钝,基部狭,下延,边缘波状或有锯齿。花茎单生或数个聚生,直立,通常无叶;花散生、互生;苞片披针形,长1.5~2毫米;萼绿色,长约7毫米,分裂至中部以下为5枚矩圆形的裂片;花冠浅蓝色,长约10毫米,上唇卵形,渐尖,下唇宽约8毫米,喉部有黄色斑块,侧面裂片较中央为宽;雄蕊4,两两成对;花柱2裂。蒴果长约3毫米。花期9月。

生境分部生于稻田或旷野。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味①《重庆草药》:"味微甜,性凉,无毒。"

②《泉州本草》:"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消炎,解毒。治痈疽疔肿,烫伤。

①《重庆草药》:"清热解毒。治红肿溃疡,无名肿毒。"

②《泉州本草》:"消肿,清血败毒。治痈疽疮肿,汤、火烫伤,疿疮。"

复方①治痈疽疮肿:干通泉草,研细末,冷水调敷患处,一日一换。

②治疔疮:干通泉草木槿花叶。共捣烂,冲淘米水服。

③治汤、火烫伤:鲜通泉草,捣绞汁,用净棉花蘸渍患处,频频渍抹效。

④治痹疮:干通泉草,研极细末扑身。(选方出《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绿兰花

药材名称绿兰花

拼音Lǜ Lán Huā

英文名Herb of Japanese Mazus,Miquel Maqzus

别名脓泡药、汤湿草、猪胡椒、野田菜、鹅肠草、五瓣梅、猫脚迹、尖板、猫儿草、五角星、五星草、野紫菜、田边草、倒地金钟、白花草、花公药

出处出自《重庆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通泉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zus japonicus (Thunb.)O. Kuntze.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三季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30cm。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主根垂直向下或短缩,须根纤细。茎直立或倾斜,通常基部分枝多而披散。基生叶少至多数,有时成莲座状或早落;叶片倒卵状匙形至卵状披针形,膜质至薄纸质,长2-6cm,宽0.8-1.5cm,先端全缘或具疏齿,基部楔形,下延成带翅的叶柄;茎生叶对生或互生,少数,与基生叶相似或几乎等大。疏散总状花序生于茎枝顶端,花稀疏;花梗果期长达1cm;花萼钟状,花期长约6mm,果期增大;萼片与萼筒近等长,卵形,先端急尖;花冠紫以或蓝色,长约10mm,上唇短而直立,2裂,裂片卵状三角形,下唇中裂片较小突出,倒卵圆形;雄蕊4,两两成对;子房无毛,花柱2裂。蒴果球形,与萼筒平。种子小而多数,黄色,种皮上有不规则的网纹。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湿润的草坡、沟边、路旁及林缘。

资源分布:除内蒙古、宁夏、新疆外、全国其他地区多有分布。

性味味苦;微甘;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健脾消积。主热毒痈肿;脓疱疮;疔疮;烧烫伤;尿路感染;腹水;黄疸型肝炎;水化不良;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鲜品适量,氰

复方①治痈疽疮肿: 干通泉草,研细末,冷水调敷患处,一日一换。②治疔疮: 干通泉草木槿花叶。共捣烂,冲淘米水服。③治汤、火烫伤: 鲜通泉草,捣绞汁,用净棉花蘸渍患处,频频渍抹效。④治痱疮: 干通泉草,研极细末扑身。(选方出《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1.《重庆草药》:清热解毒。治红肿溃疡,无名肿毒。

2.《泉州本草》:消肿,清血败毒。治痈疽疮肿,汤、火烫伤,痱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鹿藿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藿药材名称鹿藿拼音Lù Huò别名老鼠眼、饿蚂蝗[湖南]、痰切豆来源豆科鹿藿属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以根及全草入药。夏

  • 紫薇

    药材名称紫薇拼音Zǐ Wēi别名搔痒树、紫荆皮[四川]、紫金标[江西]来源千屈菜科紫薇属植物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以根、树皮入药。夏秋采剥落的树皮,晒干;根随时可采。性味

  • 滇姜三七

    药材名称滇姜三七别名姜三七[云南]来源姜科曲蕊姜属植物曲蕊姜Camptandra yunnanensis (Gagnep.) K. Schum.,以球茎入药。秋季采挖,洗净去皮和毛,切片晒干研末。性味

  • 白接骨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接骨药材名称白接骨拼音Bái Jiē Gǔ别名接骨草、玉接骨、接骨丹、金不换、橡皮草、白龙骨、六厘草、猢狲节根、血见愁[浙江]来源爵床科白接骨属植物白接骨Asystas

  • 棘针

    《中药大辞典》:棘针药材名称棘针拼音Jí Zhēn别名白棘(《本经》),棘刺、枣针(《别录》),赤龙爪(《普济方》)。出处《本经》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棘刺。性味①《本经》:"味辛

  • 阿月浑子

    药材名称阿月浑子拼音ā Yuè Hún Zǐ别名胡棒子、无名子。出处阿月浑子始载于《本草拾遗》,云:“阿月浑子……生西国诸蕃,云与胡榛子同树,一岁棒子,二岁浑子也。”《纲目》亦录着,引《海药本草》云:

  • 杠木

    药材名称杠木拼音Gànɡ Mù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辽东栎的果实。秋季采收。原形态辽东栎,又名:柴树、青冈柳、小叶青冈。落叶乔木,高5~10厘米。树皮暗褐色;幼枝无

  • 红叶藤

    药材名称红叶藤别名牛栓藤、霸王藤、牛见愁、荔枝藤来源牛栓藤科红叶藤Rourea microphylla (Hook. et. Arn.)Planch.[Santalodes microphyllum

  • 紫楠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楠药材名称紫楠拼音Zǐ Nán别名紫金楠、大叶紫楠、金心楠、金丝楠来源樟科楠木属植物紫楠Phoebe sheareri (Hemsl.)Gamble,以叶、根入药。四季

  • 还筒子

    药材名称还筒子拼音Hái Tǒnɡ Zi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天麻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strodia elata Bl.采收和储藏: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原形态天麻,多年生寄生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