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羽叶三七

羽叶三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羽叶三七

药材名称羽叶三七

拼音Yǔ Yè Sān Qī

别名竹根三七、扭子七、黄连三七、花叶三七

来源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羽叶三七Panax bipinnatifidus Seem.,以根状茎入药。秋末采挖,洗净晒干备用。

性味甘、微苦,温。

功能主治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用于病后虚弱,肺结核咯血,衄血,闭经,产后血瘀腹痛,寒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羽叶三七

药材名称羽叶三七

拼音Yǔ Yè Sān Qī

别名纽子三七(《中国药植志》),复羽裂参(《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羽叶竹节参(《中药志》),黄连三七(《四川中药志》)。

出处《中国药植志》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羽叶三七根茎。9~10月。挖取根茎,去净须根及泥土,晒干或炕干。

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70厘米。根茎细长横卧;茎圆柱状,表面有较深的纵条纹,疏生刺毛,下部近于光滑。掌状复叶3~5枚。轮生茎端;叶柄扁压状,长5~13厘米,上面呈纵浅槽,两侧及背面疏生刺毛;小叶5~7片,小叶柄亦有刺毛;小叶片呈羽状分裂,长3~8厘米,宽1~3厘米,两端裂片较中部者为小,顶端裂片先端渐尖,裂片边缘有锯齿,叶片薄,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上面叶脉上及齿尖均有刺毛。伞形花序单一,顶生;总花柄远较叶柄为长,表面近于光滑无毛,有纵条纹;花柄丝状;花两性,或单性与两性共存;花萼钟状,先端5裂;花瓣5枚,卵状三角形;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丝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基部合生。核果浆果状。花期7月。

生境分部野生于山坡森林下。分布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地。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茎细长,节部膨大如环,旁生少致纤细不定根,节间呈细柱形,长4~6厘米,直径约2毫米,表面浅棕黄色,有浅的纵皱纹,近节处稍宽。质较坚硬,断面黄白色,有多数细小孔隙。气微,味苦略甜。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治吐血,衄血,跌打损伤,劳伤腰痛。

①《中国药植志》:"有疗伤止血之效,可作三七代用品。"

②《中药志》:"治疗跌打损伤,或作补药。"

③治鼻衄,吐血,小儿惊风,骨蒸虚劳,劳伤腰痛。(陕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捣汁涂。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羽叶三七

药材名称羽叶三七

拼音Yǔ Yè Sān Qī

英文名rhizome of Bipinnatifid Ginseng

别名纽子三七黄连三七、花叶扭子七、花叶三七、土三七、疙瘩七

出处出自《中国药植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羽叶竹节参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ax japonicus C.A.Mey.var. bipinnatidus (Seem.)C.Y.Wuet K.M.Feng[Panax bipin-natifidus Seem.]

采收和储藏:9-10月挖取根茎,除尽泥土及细根,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30-50cm。根茎细长,葡萄,镏 串球疙瘩状,稀竹节状。掌状复叶,3-6枚轮生茎端;小叶5-7,小叶柄长可达2cm;小叶片薄膜质,长椭圆形,二回羽状深裂,整齐或不整齐,长5-9cm,宽2-4cm,先端长渐尖,基部下延成楔形,上面脉上疏生刚毛,下面通常无毛。伞形花序单生,其下稀有数个侧生小伞形序;花梗长6-8cm,花小,淡绿色,萼5齿裂不明显;花瓣5,覆瓦状排列;雄蕊5;子房下位,2室,稀3-4室,花柱2,稀3-4,分离或基部合生。核果状浆果,扁球形,成熟时红色,先端有黑点。种子2-3颗。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3400m的山地昆交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等西藏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茎细长,节部膨大成类球形,多呈串球疙瘩状,侧旁着生纤细的不定根,节间细柱形,长4-6cm,直径约2mm,表面淡棕黄色,有细浅的纵皱纹。质较坚硬,断面黄白色,有鑫数细小孔隙。气微,味苦略甜。

以质坚实、节部类球形明显、味苦略甜者为佳。

化学成分块茎中含羽叶三七甙(bipinnatifidusoside)F1和F2,竹节人参皂甙(chikusetsusaponin)Ⅴ、Ⅳ、Ⅳa,姜状三七甙(zingibroside)R1,人参皂甙(ginsenosides)F1、F2、F3、Rb1、Rb3、Rd、Re、Rg1,24(S)-假人参甙F11[24(S)psudo ginsenoside)F11],人参黄酮(ginsenfoavone),球子参甙F1(majoroside F1)[1,2].

性味味微苦;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崩漏;外伤出血;月经不调;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肿痛;劳伤腰痛;胸胁痛;胃脘痛;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敷。

各家论述1.《中国药植志》:有疗伤止血之效,可作三七代用品。

2.《中药志》:治疗跌打损伤,或作补药。

3.治鼻衄,吐血,小儿惊风,骨蒸虚劳,劳伤腰痛。(陕西)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木蝴蝶

    《中国药典》:木蝴蝶药材名称木蝴蝶拼音Mù Hú Dié来源本品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 (L.)Vent.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

  • 榛子

    《中药大辞典》:榛子药材名称榛子拼音Zhēn Zi别名棰子(《本草求原》),平榛(《河北习见树木图说》),山反栗(《中国树木分类学》)。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桦木科植物榛的种仁。果实成熟后极易脱落,

  • 马骝卵

    药材名称马骝卵拼音Mǎ Liú Luǎn别名蕨薯(《广西药植图志》),凤凰蛋、落地珍珠(《陆川本草》),麻雀蛋、凉水果(《四川中药志》),犸骝卵(《广西中草药》),石窝蛋、猫蛋果、蛇蛋参(《

  • 乌柳

    药材名称乌柳拼音Wū Liǔ别名乌柳根、小红柳来源杨柳科乌柳Salix microstachya Turcz.,以侧根及须根入药。生境分部辽宁、吉林、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

  • 小蓝花地丁

    药材名称小蓝花地丁拼音Xiǎo Lán Huā Dì Dīnɡ别名紫花地丁、蓝花地丁、大冠远志、小丁香来源远志科远志属植物小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 var.

  • 花叶矮沱沱

    《中药大辞典》:花叶矮沱沱药材名称花叶矮沱沱拼音Huā Yè ǎi Duò Duò别名地黄连(《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花叶细辛、花叶寻胆(《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

  • 虫豆柴

    药材名称虫豆柴拼音Chónɡ Dòu Chái别名远志木蓝来源豆科远志木蓝Indigofera neopolygaloides Hu,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味辛、微

  • 野牡丹子

    《中药大辞典》:野牡丹子药材名称野牡丹子拼音Yě Mǔ Dān Zǐ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果实。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野牡丹"条。性味《福建中草

  • 菜头肾

    《全国中草药汇编》:菜头肾药材名称菜头肾别名土太子参[浙江乐清]来源爵床科菜头肾属植物菜头肾Championella sarcorrhiza C. Ling,以根及茎、叶入药。全草夏秋可采,晒干,扎把

  • 无患子中仁

    《中药大辞典》:无患子中仁药材名称无患子中仁拼音Wú Huàn Zǐ Zhōnɡ Rén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无患树的种仁。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无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