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肾蕨

肾蕨

《全国中草药汇编》:肾蕨

药材名称肾蕨

拼音Shèn Jué

别名圆羊齿、蜈蚣草、篦子草、石黄皮、天鹅抱蛋、石蛋果、蛇蛋参、凤凰蛋、犸骝卵

来源骨碎补科肾蕨属植物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 (L.)Presl,以全草块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甘、淡,微涩,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宁肺止咳,软坚消积。用于感冒发热,咳嗽,肺结核咯血,痢疾,急性肠炎,小儿疳积,中毒性消化不良,泌尿系感染;外用治乳腺炎,淋巴结炎。

用法用量块茎或全草0.5~1两;外用适量,鲜块茎或全草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肾蕨

药材名称肾蕨

拼音Shèn Jué

别名圆羊齿(《广州植物志》),天鹅抱蛋(《广西药植图志》),凤凰草、圆蕨(《南宁市药物志》),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贵州民间药物》),篦子草、梳篦草(《四川中药志》),飞天蜈蚣、金鸡孵蛋、神仙对坐草(《泉州本草》),蜈蚣草、石上丸、石黄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凤凰蕨(《广西中草药》),何汗蕨、蛇蛋参(《云南中草药》),金鸡尾(《福建中草药》)。

出处《广西药植图志》

来源骨碎补科植物肾蕨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茎近直立,常生育扁圆形的肉质块茎。鳞片线形至披针形,黄褐色,透明。叶簇生,革质,长约65厘米,宽5~7厘米,线形至披针形。基部渐狭,1回羽状复叶;羽片无柄,互生,似镰状而钝,基部下侧呈心形,上侧呈耳形,且常盖覆叶轴之上,边缘有钝锯齿,叶脉羽状分枝;基部的羽片排列较疏,退化,短而略呈三角形,通常不生孢子囊;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上部分枝的顶端;孢子囊群盖肾形;孢子椭圆肾形。

本植物的块茎(马骝卵)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山岩、溪边等阴湿处。分布西南、华南、海南岛、台湾等地。

性味苦辛,平。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苦,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辛,无毒。"

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涩,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肝、肾、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黄疸,淋浊,小便涩痛,痢疾,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治刀伤,吐血,淋浊,不孕。"

②《四川中药志》:"治乳痈及产后乳肿。"

③《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气。"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肺热咳嗽,蜈蚣咬伤,汤火伤,小儿疳积,淋巴腺结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淋浊,小便点滴,疼痛难忍:蜈蚣蕨(干用)五钱,杉树尖二十一颗,夏枯草五钱,野萝卜菜四钱。煨水对白糖吃。(《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刀伤:蜈蚣蕨嫩叶捣敷。(《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乳房肿痛:肾蕨嫩茎叶,捣绒敷。(《四川中药志》)

④治湿热黄疸:圆羊齿干全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⑤治噎膈反胃:圆羊齿干全草研末三钱。每日三次,酒冲服。

⑥治久痢:圆羊齿鲜叶三两。捣烂,加米泔水调匀绞汁取。(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肾蕨

药材名称肾蕨

拼音Shèn Jué

英文名Tuberous Sword Fern,Tuberous Sword Fern Rhizome, Herb of Tuberous Sword Fern

别名蜈蚣草、圆羊齿、夭鹅抱蛋、蕨薯、凤凰蛋、落地珍珠马骝卵、凤凰草、圆蕨、蜈蚣蕨、凉水时、麻雀蛋、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篦子草、梳篦草、凤凰卵、飞天蜈蚣、金鸡孵蛋、神仙对坐草、石上丸、石黄皮、凤凰蕨、石窝蛋、猫蛋果、何汗蕨、蛇蛋参、金鸡尾、雉鸡蛋、圆牙齿、芒蛋、狗睾丸、雉鸡尾、乌脚蕨、狗核莲

出处出自《广西药植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肾蕨科植物肾蕨的根茎、叶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L.)Trimen[N.cordifolia(L.)Pres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挖取块茎,刮去鳞片,洗净,鲜用或晒干。或夏、秋季采取叶或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达70cm。根茎近直立,有直立的主轴及从主轴向四面生长的长匍匐茎,并从匍匐茎的短枝上生出圆形肉质块茎,主轴与根茎上密被钻状披针形鳞片,匍匐茎、叶柄和叶轴疏生钻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5-10cm;叶片革质,光滑无毛,披针形,长30-70cm,宽3-5cm,基部渐变狭,一回羽状;羽片无柄,互生,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似镰状而钝,基部下侧呈心形,上侧呈耳形,常覆盖于叶轴上,边缘有浅齿;叶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先端;囊群盖肾形。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土生或附生于海拔300m左右的林下、溪边、树干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块状茎球形或扁圆形,直径约2cm;表面密生黄棕色绒毛状鳞片,可见自根茎脱落后的圆形疤痕,除去鳞片后表面显亮黄色,有明显的不规则皱纹;质坚硬。叶簇生;叶柄略扭曲,长6-9cm,下部有亮棕色鳞片;叶轴棕黄色,叶片常皱缩,展平后呈线状披针形,长30-60cm,宽3-5cm,一回羽状分裂;羽片无柄,披针形,长约2cm,宽约6mm,边缘有疏浅钝齿;两边的侧脉先端各有1行孢子囊群。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块根中含有羊齿-9(11)-烯[(fern-9(11)-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里白烯(diploptene),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yl-palmitate)和环鸦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地上部分含红杉醇(sequoyitol)。全草还含有24-乙基胆甾醇[24(α)-ethyl-cholesterol],24-甲基胆甾醇(24-methylcholesterol),24-乙基胆甾-5,22-二烯醇(24-ethylcholest-5,22-dienol)和胆甾醇(cholesterol)及痕量24-甲基胆甾-5,22-二烯醇(24-methylcholest-5,22-dienol)。

性味甘;淡;涩;凉

归经肝;肾;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止咳;消肿解毒。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黄疸;淋浊;小便涩痛;泄泻;痢疾;带下;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淋巴结炎;体癣;睾丸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全草或根茎捣敷。

各家论述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治刀伤,吐血,淋浊,不孕。

2.《四川中药志》:治乳痈及产后乳肿。

3.《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气。

4.《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肺热咳嗽,蜈蚣咬伤,汤火伤,小儿疳积,淋巴腺结核。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钓鱼秆

    药材名称钓鱼秆拼音Diào Yú Gǎn英文名Veronicastrum Herb别名小钧鱼竿、腹水草、见毒消、一串鱼、串鱼草、小串鱼出处出自于《草木便方》。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宽叶腹水草或细穗

  • 兴安白头翁

    药材名称兴安白头翁拼音Xìnɡ ān Bái Tóu Wēnɡ英文名Dahurian Pulsatilla Root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兴安白头翁pulsatill dahu

  • 狗牙花

    药材名称狗牙花拼音Gǒu Yá Huā别名白狗牙、豆腐花、狗癫木、狮子花、风沙门、海浪花树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狗牙花和单瓣狗牙花的根、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rvatamia divar

  • 绵阳岩白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绵阳岩白菜药材名称绵阳岩白菜别名岩白菜来源苦苣苔科绵阳岩白菜Didissandra sinica Craib,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甘、微苦,平。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活血止痛

  • 乌贼鱼腹中墨

    《中药大辞典》:乌贼鱼腹中墨药材名称乌贼鱼腹中墨拼音Wū Zéi Yú Fù Zhōnɡ Mò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乌鲗科动物无针乌鲗或金乌鲗等墨囊中的墨液。原

  • 毛木通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木通药材名称毛木通拼音Máo Mù Tōnɡ来源毛茛科毛木通Clematis buchananina DC.,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辛、苦,凉。功

  • 野香橼花

    药材名称野香橼花拼音Yě Xiānɡ Yuán Huā别名小毛毛花、青刺尖、刺珠、猫胡子花、叶上花。出处野香橼花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曰:"野香橼花,一名小毛毛花,生云南五华山麓,树高近寻,长叶如夹

  • 青脚莲

    药材名称青脚莲拼音Qīnɡ Jiǎo Lián英文名different-leaved Arisaema别名铁灯台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奇异南星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中药大辞典》:鼠药材名称鼠拼音Shǔ别名首鼠(《史记》),老鼠(《斗门方》),家鹿(《纲目》)。出处《别录》来源为鼠科动物中褐家鼠、黑家鼠、黄胸鼠等常见鼠类的全体或肉。原形态①褐家鼠体长约17.5厘

  • 毛花洋地黄

    药材名称毛花洋地黄别名毛花毛洋黄来源玄参科毛花洋地黄Digitalis lanata Ehrh.,以叶入药。化学成分叶含毛花洋地黄甙甲、乙、丙。毛花洋地黄甙丙经酶水解产生地毒甙(digoxin,C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