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方剂>瘰疬膏

瘰疬膏

疡医大全》卷十八:瘰疬膏

药方名称瘰疬膏

处方金线重楼4两,金线吊虾蟆4两,蓖麻仁4两,商陆4两,天南星2两,半夏2两,露蜂房2两,防风2两,蛇蜕2两,大黄1两,土木鳖1两,穿山甲1两,番木鳖1两,射干1两,川乌1两,草乌1两,枳壳1两,当归1两,红花1两,白芷1两,僵蚕1两,紫花地丁1两,紫背天葵1两,活雄鼠1个,干蟾1个,芫花1两5钱,巴豆肉5钱,急性子5钱,鲫鱼4尾。

制法麻油3斤浸七日,熬枯去滓,复入净锅内,熬至滴水成珠,称热油1斤,加银朱8两,收之成膏,下净黄蜡8两,再下乳香(去油)、没药(去油)、血竭儿茶各5钱,麝香2钱,潮脑2两,乳细下之,搅匀,收贮,摊宜厚些,速效如神。

功能主治瘰疬。

摘录疡医大全》卷十八

《回春》卷八:瘰疬膏

药方名称瘰疬膏

处方真香油4两,象皮3钱,黄蜡3钱,官粉1两5钱,乳香3钱,没药3钱,孩儿茶1两,龙骨1两5分,血竭1钱。

制法真香油熬象皮令熟,去滓,入黄蜡、官粉,离火凉温,入乳香没药、孩儿茶龙骨血竭,搅匀,以瓷器收贮。

功能主治瘰疬。

用法用量任意点之。

摘录《回春》卷八

普济方》卷二九一:瘰疬膏

药方名称瘰疬膏

处方灯心灰半两,乳香半两,黄丹半两,定粉半两。

制法麻油4两,煎成膏子。

功能主治瘰疬。

用法用量贴之。

摘录普济方》卷二九一

《蕙怡堂方》卷三:瘰疬膏

药方名称瘰疬膏

处方大黄1两(入麻油熬枯,去滓离火),轻粉5钱,官粉5钱,白蜡5钱,黄蜡1两,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冰片2分。

制法上药入油内熬膏。

功能主治瘰疬。

用法用量摊贴。

摘录《蕙怡堂方》卷三

《青囊秘传》:瘰疬膏

药方名称瘰疬膏

处方没药(炙,末)2钱,乳香(炙,末)2钱,血余炭(研,末)2钱,穿山甲(炙,末)3片,番木鳖(去皮,切片)8个,东丹2两,麻油3两,麝香(俟膏冷调入)1分。

制法先将木鳖肉麻油熬枯取出,并各药研细,俟油熬至滴水成珠,入各药末,令和匀,后起锅放地下,入东丹,将柳枝不住手搅,膏老嫩得中。如老,丹少入,嫩,丹多入,候冷,入踌香末和匀,起锅,入冷水三日,退火气,方可摊贴。

功能主治瘰疬。

摘录《青囊秘传》

猜你喜欢

  • 菖蒲饮子

    药方名称菖蒲饮子处方川芎半两,猪苓(去黑皮)半两,藁本(净)半两,柴胡(去芦头)半两,菖蒲半两,干葛半两,甘草半两,桑白皮半两。制法上(口父)咀,如法修制。功能主治四时伤寒,不问两感,头疼,发热憎寒,

  • 加味百花丸

    药方名称加味百花丸处方百合、款冬花、紫菀、百部、乌梅。制法炼蜜为丸,如龙眼大。功能主治喘嗽不已,或痰中有血,虚人尤宜;七情内伤,酒色无节,虚热上炎,咳嗽喘急,口干声哑,痰中带血,阴虚肺伤,午后潮热。用

  • 调解散

    药方名称调解散处方青皮、陈皮、桔梗、枳壳(制)、半夏(制)、川芎、木通、干葛、甘草(炒)、紫苏各等分,人参减半。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小儿疮痘已发,或为风冷所折,荣卫不和,或为宿食所伤,内气壅遏,以致坚

  • 参苓健脾散

    药方名称参苓健脾散处方莲肉5钱,茯苓5钱,芡实5钱,扁豆5钱,薏苡仁3钱,麦芽3钱,使君子肉3钱,人参2钱,糯米粉少许。制法上为细末,白糖3钱和匀。功能主治小儿食伤脾胃,泄泻日久。脾胃虚弱者。用法用量

  • 乾坤一气膏

    药方名称乾坤一气膏处方当归白附子赤芍白芍白芷生地 熟地 川山甲 木鳖肉巴豆仁蓖麻仁三棱蓬术五灵脂续断肉桂玄参各30克乳香没药各36克麝香9克 真阿魏60克(切薄片)制法上药切片,除后四味外,用香油2.

  • 黄柏蜜

    药方名称黄柏蜜别名蜜渍柏皮、蜜渍黄柏汁处方黄柏(削去上皮,取里好处,薄斜削)。功能主治口疮,舌溃烂。用法用量蜜渍柏皮(《世医得效方》卷一),蜜渍黄柏汁(《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摘录《外台》卷二引《

  • 穿山甲骨贴熁膏

    药方名称穿山甲骨贴熁膏处方穿山甲骨3两(涂醋炙令黄),桂心1两,当归1两,生地黄汁3合,飞曲面1匙,附子1两(去皮脐,生用),生姜汁五合。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接骨。主伤折疼痛。用法用量热暖地黄、生姜

  • 固金汤

    药方名称固金汤处方阿胶1钱(蛤粉炒),生黄耆1钱,白芍6分(炒),甘草6分,净姜炭7分,黄芩7分(炒),归身5分,白术7分(炒)。功能主治小儿痘症,长浆或结痂时,因中气不足,肺气不固,毒气流入大肠,忽

  • 柴胡羚角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羚角汤药方名称柴胡羚角汤处方鳖血柴胡6克 归尾6克 杜红花3克碧玉散9克(包煎)羚角片9克(先煎)桃仁9粒 小青皮4.5克 炒川甲3克 吉林人参3克 醋炒生锦纹9克功能主治和解

  • 柴胡清胆汤

    药方名称柴胡清胆汤处方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甘草、竹茹。功能主治少阳外感,呕吐苦水。摘录《症因脉治》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