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
圣相关字典
圣[shèng]字在开头的词语
- 圣瑞[shèng ruì]古谓开国之君诞生时的祥瑞。 
- 圣战[shèng zhàn]发生在民族或不同教派之间的为某种宗教目的而发动的战争。发生在民族或不同教派之间的为某种宗教目的而发动的战争 
- 圣雄[shèng xióng]由于品格高尚、富有智慧和无私而受人尊敬的人。 
- 圣火[shèng huǒ]1.古时民间称以炙灼治病时所燃之火。因偶有验﹐故称。亦有巫人﹑术士借此托神佛之名者。 2.指神佛像前所置的油灯。 
- 圣餐[shèng cān]基督教(新教)的一种宗教仪式。 礼拜时,教徒们分食少量的面饼和葡萄酒,表示纪念耶稣。传说耶稣受难前夕与门徒聚餐时,曾以面饼和葡萄酒象征自己的身体和血液,分给门徒们吃。 
- 圣像[shèng xiàng]1.特指孔子的画像。 2.尊称皇帝的像。 3.指各种宗教或民间所崇奉的画像和偶像。 
- 圣灵[shèng líng]1.指古代圣人之灵。 2.指已故帝王。 3.对帝王或神圣的威灵之尊称。 4.犹神灵。 5.“上帝圣灵”(GodtheHolyGhost)的简称。基督教基本信条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 
- 圣道[shèng dào]1.圣人之道。 也特指 孔子 之道。《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汉 扬雄《法言·问明》:“甚矣,圣道无益於庸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始自 秦 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姦以待下。”唐 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今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见圣道之全者惟 颜子。”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时候是 清 朝末年,孔夫子 已经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一个阔得可怕 
- 圣诏[shèng zhào]对皇帝或临朝太后的诏书的尊称。 
- 圣训[shèng xùn]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2.帝王的训谕﹑诏令。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后专指对穆罕默德言行的传述--“穆罕默德言行录”。在中国﹐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 圣真[shèng zhēn]谓儒学的真谛。 
- 圣国[shèng guó]称皇帝。 古人常以国家为天子之代称,故言圣国。 
- 圣境[shèng jìng]1.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 
- 圣人[shèng rén]1.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2.专指孔子。 3.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 4.称皇后﹑皇太后。 5.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 6.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 7.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 
- 圣子[shèng zǐ]1.超凡入圣的儿子或登帝位的儿子。 
- 圣主[shèng zhǔ]1.对当代皇帝的尊称。 2.泛称英明的天子。 
- 圣儒[shèng rú]慕圣人之道﹐有儒者之德。 
- 圣尼[shèng ní]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被尊为圣人﹐故称。 
- 圣迹[shèng jì]圣人的遗迹。 
- 圣牌[shèng pái]太平天国称腰牌为“圣牌”。 
- 圣后[shèng hòu]犹圣君。 
- 圣乡[shèng xiāng]圣人的故乡。特指孔子诞生及居住之地。 
- 圣通[shèng tōng]圣明通达。 
- 圣统[shèng tǒng]1.帝王的统绪。 2.圣人的遗业﹐如学说﹑制度等。 
- 圣祖[shèng zǔ]1.帝王的先祖。多特指开国的高祖。 2.对老子的尊称。道教本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唐高宗时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至玄宗时又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宋真宗时﹐因唐故事﹐上徽号为九天司命天尊﹐后又追尊为圣祖天尊大帝。世因简称“圣祖”。 
- 圣诞[shèng dàn]①皇帝或皇太后的生日。也特指孔子的生日。②神、佛的生日。③基督教称耶稣的生日。 
- 圣体[shèng tǐ]1.旧称皇帝身体。亦借指皇帝。 2.宗教用语。源于拉丁文eucharist。意为“感谢祭”。天主教﹑东正教圣事之一。传说耶稣受难前夕与门徒聚餐时﹐曾以面饼和葡萄酒象征自己的身体和血分给门徒们领食。至今教徒们以在弥撒时领食面饼和葡萄酒为圣事之一。宗教改革运动后﹐新教各派改称圣餐。 3.宗教用语。源于拉丁文host。意为“牺牲”。天主教称弥撒时经神父祝圣后由教徒领食的面饼。 
- 圣代[shèng dài]旧时对于当代的谀称。 
- 圣奥[shèng ào]圣人经典的精深含义。 
- 圣德[shèng dé]亦作“圣惪”。 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一般用于古之称圣人者。也用以称帝德。《史记·五帝本纪》:“昌意 娶 蜀山氏 女,曰 昌僕,生 高阳,高阳 有圣惪焉。”《后汉书·李固传》:“四海欣然,归服圣德。”唐 杜甫《哀王孙》诗:“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明 宋濂《送刘永泰还江西序》:“圣德神功,巍巍煌煌,固非前代帝王所可及。”《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那 周公 姓 姬 名 旦,是 周文王 少子,有圣德,辅其兄 武王 伐 商,定了 周 家八百年天下。”《清史稿·礼志八》:“惟 世祖皇帝 神功圣德,纂述成 
- 圣宝[shèng bǎo]1.亦称“圣钱”。 2.太平天国称其货币为“圣宝”或“圣钱”。 
- 圣林[shèng lín]即孔林。指孔子及其后裔的陵园。 
- 圣轨[shèng guǐ]圣人的规范。 多指儒家之教。 
- 圣典[shèng diǎn]1.圣人的经典法则。 2.泛指各种宗教的经典。 
- 圣手[shèng shǒu]对擅长某种技能并有突出成就者的尊称。 指技艺高超的人 
- 圣灯[shèng dēng]上谷间因光线通过云雾经衍射作用而产生的光环。古人以为神异﹐谓之圣灯。 
- 圣容[shèng róng]皇帝的容貌和气色。 
- 圣筊[shèng jiǎo]吉兆。 筊,即杯筊,一种卜具,形似两蚌壳,投空掷之落地,观其俯仰,以断吉凶。古以玉为之,后来也用竹、木为之。 
- 圣泉[shèng quán]1.泉名。孔子泉的别称。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北。 2.泉名。在今四川省中江县东南。 
- 圣范[shèng fàn]圣人和帝王的仪范或画像。 
- 圣笤[shèng tiáo]表示吉兆的卦。笤﹐一种卜具。 
- 圣辉[shèng huī]圣德的光辉。多为称颂帝王之词。 
- 圣洁[shèng jié]神圣而纯洁:庄严圣洁的《婚礼进行曲》。 
- 圣泽[shèng zé]帝王的恩泽。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南朝 梁 沉约《枳园寺刹下石记》:“徒欲尽能竭虑,知无不为,下被民和,上宣圣泽,而自以力弱途远,终惭短効。”唐 杨巨源《上裴中丞》诗:“清威更助朝端重,圣泽曾随笔下多。”宋 朱熹《白鹿洞赋》:“德隆业茂,圣泽流兮。”明 陈汝元《金莲记·赐环》:“若非圣泽深无限,鸿雁那从北地来。”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三:“况今涵濡圣泽几二百年,宜风气蒸蒸日上也。” 
- 圣杯[shèng bēi]犹圣珓。 据中世纪传说为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那个杯或盘子,它被带到英国,然后就成为骑土们追求的目标,而只有思想、言辞和行为纯洁高尚的人才能获得 
- 圣经[shèng jīng]①犹太教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故事传说,犹太民族古代历史的宗教叙述和犹太教的法典、先知书、诗歌、格言等。②基督教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旧约全书》即犹太教的圣经,是基督教承自犹太教的。《新约全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包括记载耶稣言行的“福音书”、叙述早期教会情况的《使徒行传》、使徒们的“书信”和《启示录》。 
- 圣旨[shèng zhǐ]1.帝王的意旨和命令。 2.今多用于比喻不能违反的意见或话语﹐有讽刺意。 3.元代特指从蒙语译为汉语﹐多用白话的皇帝训敕。 4.圣人的意旨。有时专用于孔子。 5.佛教徒称佛谕。 即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今常用于比喻假传圣旨 
- 圣运[shèng yùn]旧称在位皇帝或本朝的运数。 南朝 陈 徐陵《让右仆射初表》:“臣随望圣运,实在权舆,时参决胜之筹,颇奏发兵之讖。”唐 白居易《为宰相请上尊号第二表》:“金革已偃,销七十载之厉阶;玉烛方调,启一千年之圣运。” 
- 圣神[shèng shén]1.封建时代称颂帝王之词。亦借指皇帝。 2.泛称古代的圣人。 3.太平天国称上帝为“圣神”。 
- 圣淑[shèng shū]1.圣善。旧时称颂帝王之词。 2.指皇帝与皇后。 
- 圣男[shèng nán]1.德才超群的男子。 
- 圣盘[shèng pán]据中世纪传说为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那个杯或盘子,它被带到英国,然后就成为骑土们追求的目标,而只有思想、言辞和行为纯洁高尚的人才能获得。 据中世纪传说为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那个杯或盘子,它被带到英国,然后就成为骑土们追求的目标,而只有思想、言辞和行为纯洁高尚的人才能获得 
- 圣庙[shèng miào]孔庙的尊称。 旧时祭祀孔子的庙 
- 圣徒[shèng tú]见“圣人之徒”。 
- 圣智[shèng zhì]1.亦作“圣知”。 2.谓聪明睿智﹐无所不通。亦指具有非凡的道德智慧者。 
- 圣帝[shèng dì]犹圣主﹐圣君。 
- 圣明[shèng míng]睿圣英明。封建时代常用为称颂帝王之辞,因也用作帝王的代称:吾皇圣明|方今圣明在上,旁搜俊贤。 
- 圣上[shèng shàng]君主时代对在位皇帝的尊称。封建时代臣民对在位的皇帝的尊称圣上有旨 
圣[shèng]字在结尾的词语
- 凡圣[fán shèng]佛教语。谓凡夫与圣者。佛家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皆为圣者;自此而下,未断惑证理之人,皆是凡夫。 
- 武圣[wǔ shèng]旧时对关羽﹑岳飞的尊称。 
- 显圣[xiǎn shèng]迷信指神圣的人物死后显灵。 指神圣的人死后显灵(迷信说法) 赖。上帝显圣。——唐. 李朝威《柳毅传》 
- 天圣[tiān shèng]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公元1023—1032年)。 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公元1023—1032年) 
- 毓圣[yù shèng]旧谓皇帝诞生。 
- 宣圣[xuān shèng]汉平帝元始元年谥孔子为褒成宣公。此后历代王朝皆尊孔子为圣人,诗文中多称为“宣圣”。 
- 三圣[sān shèng]1.三个圣人。指尧﹑舜﹑禹。 2.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 3.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 4.三个圣人。指文王﹑武王﹑周公。 
- 面圣[miàn shèng]朝见皇帝。 
- 睿圣[ruì shèng]明智通达,德才超凡。古代多用作对帝王的颂词。 
- 顺圣[shùn shèng]见“顺圣紫”。 
- 忠圣[zhōng shèng]指忠臣中品德最高的人。 
- 散圣[sàn shèng]犹散仙。 
- 逝圣[shì shèng]相传麒麟为仁兽,雄者鸣叫为圣人逝去的征兆。 
- 神圣[shén shèng]1.形容崇高﹑尊贵,庄严而不可亵渎。 2.帝王的尊称。 3.泛指天神,神灵。 
- 画圣[huà shèng]称画艺卓绝的画家。 
- 辅圣[fǔ shèng]辅佐皇帝的人。 
- 医圣[yī shèng]古代对医学上有极高成就的人的美称。 古代对医学上有极高成就的人的美称 
- 朝圣[cháo shèng]①朝拜圣像:虔诚的朝圣者。②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 
- 七圣[qī shèng]1.指传说中的黄帝﹑方明﹑昌寓﹑张若﹑謵朋﹑昆阍﹑滑稽七人。 2.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 3.指唐代的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七位君主。 4.道家指高圣玉帝君等七位上仙。 5.佛教以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七品修行阶次为七圣。乃见道后的修行阶次。见《俱舍论.分别贤圣品》。 
- 木圣[mù shèng]古代指刻削技艺超群者。后泛指精通木工或机械制造者。 
- 四圣[sì shèng]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尧﹑舜﹑禹﹑汤。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伏羲﹑轩辕(黄帝)﹑高辛(帝喾)﹑禹。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周公﹑太公﹑召公﹑史佚。《大戴礼记.保傅》载,成王中立而听朝,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唐代肃宗﹑代宗﹑德宗﹑顺宗。 6.医家称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机为“四圣”。清黄元御着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 
- 中圣[zhōng shèng]酒醉的隐语。 
- 众圣[zhòng shèng]诸圣人。 
- 至圣[zhì shèng]1.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 2.旧时亦以专指孔子。 3.谓极圣明;超脱凡俗。 
- 易圣[yì shèng]称精通《易》理的人。 
- 豪圣[háo shèng]大圣人。 
- 文圣[wén shèng]文章圣手。 
- 齐圣[qí shèng]聪明睿智;聪明圣哲。齐,通“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