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
铜相关字典
铜[tóng]字在开头的词语
- 铜松[tóng sōng]- 刚劲苍郁的松树。
 
- 铜黛[tóng dài]- 即铜绿。古代作为画眉的颜料。
 
- 铜片[tóng piàn]- 1.铜镜。 2.铜元。
 
- 铜郭[tóng guō]- 1.铜铸般坚固的城郭。 2.铜钱的边郭﹐因以指钱币。
 
- 铜焊[tóng hàn]- 用比普通焊料较为难熔的合金(如硬焊料或黄铜焊料)来焊接。 用比普通焊料较为难熔的合金(如硬焊料或黄铜焊料)来焊接
 
- 铜尺[tóng chǐ]- 铜制的律尺。古代用以量较乐器﹐又可依以为准﹐铸铜律吕以调声韵。
 
- 铜权[tóng quán]- 铜制的秤锤。
 
- 铜墨[tóng mò]- 1.铜印黑绶。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又﹕“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因亦以“铜墨”借指县令。
 
- 铜墙[tóng qiáng]- 1.神话中所谓铜制的墙。语本《神异经.中荒经》﹕“西南裔外老寿山﹐以黄铜为墙。” 2.泛指牢不可破的墙类阻碍物。
 
- 铜板[tóng bǎn]- 1.铜元。 2.铜制板材。 3.铜版。 4.铜制的演唱快书等打拍子用的板状器具。
 
- 铜毒[tóng dú]- 即铜绿。有毒﹐故称。比喻恶毒的人。
 
- 铜哾[tóng chuò]- 鱼名。又名“姜公鱼”。
 
- 铜筹[tóng chóu]- 古代报时示警用的铜制更签。
 
- 铜匠[tóng jiang]- 制造和修理铜器的手工业工人。 用铜板或黄铜板制造各种器件(如铜壶、铜锅、铜管及各种配件)的人;从事铜方面工作的人
 
- 铜版纸[tóng bǎn zhǐ]- 用于铜版及高级胶版印刷的加工纸。在特制原纸表面涂以白色颜料及胶黏剂调成的涂料,经超级压光制成。供要求美观的印刷品用。
 
- 铜腥[tóng xīng]- 指铜的臭味。
 
- 铜关[tóng guān]- 比喻非常牢固的关卡。
 
- 铜荡[tóng dàng]- 唐代一种劣质钱币。
 
- 铜镘[tóng màn]- 铜钱。
 
- 铜山[tóng shān]- 1.蕴藏﹑出产铜矿的山。 2.指金钱﹔钱库。
 
- 铜锤[tóng chuí]- 1.铜制的锤。多用于装备机械。 2.见“铜锤花脸”。 由《二进宫》中徐延昭抱着铜锤得名,是偏重唱工的戏曲花脸
 
- 铜竹[tóng zhú]- 犹铜符﹐铜印。古代地方长官所佩。
 
- 铜门[tóng mén]- 指金门﹐金马门。
 
- 铜河[tóng hé]- 大渡河的俗称。
 
- 铜点[tóng diǎn]- 即刁斗。
 
- 铜荷[tóng hé]- 1.铜制的呈荷叶状的烛台。 2.古代铜制的计时仪器上的荷叶状容器。
 
- 铜围[tóng wéi]- 谓坚固的围墙。
 
- 铜簧[tóng huáng]- 吹奏乐器中的铜制簧片。亦借指这种乐器。
 
- 铜阙[tóng quē]- 比喻呈青铜色的双峰。
 
- 铜人[tóng rén]- 1.铜铸的人像。 2.指铜制人体针灸经络穴位模型。最早为宋王惟一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创铸。
 
- 铜虎[tóng hǔ]- 见“铜虎符”。
 
- 铜角[tóng jiǎo]- 军中乐器名。铜制喇叭。上下二截﹐形如竹筒﹐故俗称号筒。
 
- 铜瑁[tóng mào]- 1.饰金的玉瓒。天子朝会所用的礼器。 2.借指王位。
 
- 铜鼓[tóng gǔ]- 古代青铜打击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流行于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和东南亚一带,以中国出土最多。最早的铜鼓出现于春秋时期。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10多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
 
- 铜蓝[tóng lán]- 矿物名。亦称“铜靛”。呈细薄片状﹐性脆﹐稍具弹性。通常多以粉末状和被膜出现。靛蓝色﹐条痕灰色至黑色。产于铜矿床次生硫化物富集带中﹐为炼铜主要原料之一。
 
- 铜轮[tóng lún]- 1.佛教语。转轮圣王手中持的铜制轮宝。 2.佛塔上的相轮。 3.铜碾。
 
- 铜活[tóng huó]- 1.建筑物或器物上各种铜制的物件。 2.制造和修理铜制物件的工作。
 
- 铜子儿[tóng zǐr]- ∶铜元。 ∶铜元
 
- 铜刻[tóng kè]- 指铜版画。
 
- 铜鐎[tóng jiāo]- 1.亦作“铜焦”。 2.铜制的盆形炊器﹐下有三足﹐附长柄﹐多用于温羹。或说即刁斗。古代军中用以炊饭﹑巡更。盛行于汉晋。
 
- 铜梁[tóng liáng]- 1.产铜的山。 2.山名。在四川省合川县南。山有石梁横亘﹐色如铜。
 
- 铜璧[tóng bì]- 铜制的璧形礼器。
 
- 铜壶[tóng hú]- 古代铜制壶形的计时器。
 
- 铜盏[tóng zhǎn]- 铜制的杯盏。
 
- 铜叶[tóng yè]- 1.薄铜片。 2.借指茶盏。
 
- 铜头[tóng tóu]- 指蝼蛄。
 
- 铜环[tóng huán]- 1.亦作“铜镮”。铜制的门环。 2.借指门。 3.宋代三品官员祭服上的一种铜制环饰。
 
- 铜贝[tóng bèi]- 中国古代的一种铜质货币。起于西周。流通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蚁鼻钱﹐可能是它的一种高级形态。
 
- 铜阬[tóng kēng]- 见“铜坑”。
 
- 铜铺[tóng pù]- 亦作“铜舖”。铜质铺首。
 
- 铜枓[tóng dōu]- 见“铜斗”。
 
- 铜宅[tóng zhái]- 用铜作部分建筑材料的宅舍。
 
- 铜面[tóng miàn]- 见“铜面具”。
 
- 铜丝[tóng sī]- 1.用铜拉制成的线状成品。电机线圈﹑工业用筛等多用铜丝制成。 2.用铜丝绞制的缆绳。
 
- 铜精[tóng jīng]- 1.道教所谓的铜的精灵。 2.中医学药名。铜青的一种。
 
- 铜钱[tóng qián]- 1.古代铜质辅币。圆形﹐中有方孔﹐价值最小。历代通用﹐但形制不一。清代末年使用铜元后﹐逐渐停止流通。 2.泛指钱财﹑钞票。 圆形的方孔钱,为古时铜质辅币
 
- 铜斤[tóng jīn]- 指一定份量的铜钱。
 
- 铜版[tóng bǎn]- 1.用铜铸成或用铜板刻成的印版。中国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3年)曾用铜版印刷《九经》﹔十一世纪初﹐北宋更以铜版印纸币和仿单。 2.古代用铜活字排印书籍﹐叫“铜版印刷”。 3.照相﹑雕刻﹑电铸等铜版的总称。主要用于印刷照相﹑图片和精致的印刷物。
 
- 铜浑[tóng hún]- 见“铜浑仪”。
 
- 铜印[tóng yìn]- 铜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阶。汉代禄六百石以上佩之﹐南朝诸州刺史多用铜印﹐唐诸司﹑宋六部以下用铜印﹐清府﹑州﹑县皆用铜印。
 
- 铜汁[tóng zhī]- 铜熔化后的液体。
 
- 铜炙[tóng zhì]- 铜制的烤炙食物的炊具。
 
- 铜冶[tóng yě]- 谓冶铜铸币。
 
- 铜金[tóng jīn]- 即铜。
 
- 铜声[tóng shēng]- 1.敲击铜而发出的声响。引申指洪亮的声音。 2.比喻遒劲的笔力。
 
- 铜模[tóng mú]- 用紫铜或锌合金制的浇铸铅字的模型。 见“字模”
 
- 铜花[tóng huā]- 1.亦作“铜华”。铜锈﹔铜绿。 2.铜屑。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赤铜》。
 
- 铜泡[tóng pào]- 子弹“底火”部分的俗称。
 
- 铜镜[tóng jìng]- 古代用来照映形象的铜制镜子。一般是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常铸花纹。中国最早的铜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战国时已很盛行。
 
- 铜爵[tóng jué]- 见“铜雀”。
 
- 铜龙[tóng lóng]- 1.铜制的龙形器物。
 
- 铜川市[tóng chuān shì]- 在陕西省中部、渭河平原北部,咸铜铁路通此。1958年设市。人口42.8万(1995年)。盛产煤炭。有煤炭、陶瓷、水泥、机械、化学等工业。为陕西省重要工业城市。
 
- 铜青[tóng qīng]- 铜锈﹔铜绿。
 
- 铜吊[tóng diào]- 铜制的水壶。
 
- 铜章[tóng zhāng]- 古代铜制的官印。唐以来称郡县长官或指相应的官职。
 
- 铜官[tóng guān]- 古代官名。掌开采铜矿。历代均有类似设置。如秦时曾在桐庐县置官采铜。西汉也曾在丹阳郡置官采铜﹐主管有长及丞。
 
- 铜活字[tóng huó zì]- 铜制的印刷活字。公元1403年﹐朝鲜已开始大量铸造铜活字印书。制法先用黄杨木刻字﹐翻成砂模﹐注入铜液成字。中国明代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年)﹐在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一带曾广泛应用铜活字印书。清雍正四年(1726年)﹐武英殿曾用铜活字印行《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亦省称“铜字”。
 
- 铜靛[tóng diàn]- 即铜蓝。参见“铜蓝”。
 
- 铜币[tóng bì]- 铜制的钱币。 铜制的钱币
 
- 铜签[tóng qiān]- 1.古代报时示警时用的铜制更筹。2.指戈矛之类。
 
- 铜史[tóng shǐ]- 1.指汉张衡所制漏刻仪上的铜制仙人像。 2.借指漏刻铜壶。
 
- 铜叠[tóng dié]- 铜制的碟子。为餐具之一种。
 
- 铜户[tóng hù]- 制造铜器的家庭作坊。
 
- 铜符[tóng fú]- 1.见“铜虎符”。 2.见“铜鱼符”。 3.铜制的封门板。 4.道士所用的符契之类的法物。
 
- 铜斗[tóng dǒu]- 1.亦作“铜枓”。铜制的方形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 2.铜制的量器。 3.指作为厌胜之器的威斗。 4.形容富足而牢固。
 
- 铜石[tóng shí]- 紫铜色的岩石。
 
- 铜墀[tóng chí]- 用铜套覆的台阶。借指宫庭。
 
- 铜沟[tóng gōu]- 1.铜铸的沟渠。相传吴王夫差曾在宫中铸造铜沟。 2.借指宫苑。
 
- 铜猊[tóng ní]- 铜制的狻猊形的香炉。
 
- 铜盘[tóng pán]- 1.亦作“铜槃”。 商 至 战国 时朞流行的一种铜制受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用盘承接。多数为圆形,浅腹,圈足或三足,内饰龟鱼等动物纹样。少数为长方形,虢季子白盘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亦泛指一般的铜质盘。2.即铜钹。3.指烛台。
 
- 铜羽[tóng yǔ]- 即铜乌。
 
- 铜升[tóng shēng]- 古代量器。铜制的升。
 
- 铜豌豆[tóng wān dòu]- 比喻老门槛﹑风月中人。是宋元时勾栏中对于老狎客的切口。
 
- 铜照[tóng zhào]- 铜镜。古代以青铜为镜。
 
- 铜驼[tóng tuó]- 1.亦作“铜駝”。 2.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3.即铜驼街。 4.借指京城﹐宫廷。
 
- 铜柱[tóng zhù]- 1.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 2.神话传说中的天柱。 3.铜制的作为边界标志的界桩。
 
- 铜丸[tóng wán]- 1.铜制小球。《汉书.史丹传》﹕“建昭之间﹐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后用为深谙音律﹐乐技极精之典。 2.比喻清圆的诗句。
 
- 铜兵[tóng bīng]- 铜制的兵器。
 
- 铜钞[tóng chāo]- 铜铸钱币。
 
- 铜池[tóng chí]- 1.檐下承接雨水的铜槽。 2.铜制棺饰。
 
- 铜子[tóng zǐ]- 铜元。
 
- 铜街[tóng jiē]- 洛阳铜驼街的省称。借指闹市。
 
- 铜扣[tóng kòu]- 铜元﹔铜钱。
 
- 铜仙[tóng xiān]- “金铜仙人”的省称。
 
- 铜马[tóng mǎ]- 1.铜铸的马。 2.即铜马军。
 
- 铜器[tóng qì]- 1.用青铜铸造的器物、工具等。 2.用青铜做的雕塑或人工铸品或锻制品、青铜币。
 
- 铜竟[tóng jìng]- 见“铜镜”。
 
- 铜字[tóng zì]- 见“铜活字”。
 
- 铜牌[tóng pái]- 1.铜制的牌子。 2.与官印配合使用的铜铸符契。 3.铜质奖牌。多作奖品。次于金牌﹑银牌。
 
- 铜仪[tóng yí]- 指铜制的候风地动仪。
 
- 铜蟾[tóng chán]- 铜制的蟾蜍形器物﹐如水盂﹑墨合﹑灯盏之类。
 
铜[tóng]字在结尾的词语
- 青铜[qīng tóng]- 一种以铜为基体的合金。旧时仅指“铜锡合金”,现指除铜镍合金(白铜)和铜锌合金(黄铜)之外的所有铜合金。因品种较多,常在青铜前冠以主要合金名称,如锡青铜、铍青铜、钛青铜、铝青铜等。其综合性能较黄铜、白铜为好,常用于制造各种机械零件、轴瓦、硬币和艺术品等。
 
- 吹铜[chuī tóng]- 1.吹律管。古代,太子初生时,太师吹律管以辨其哭声,从而测定其心性。 2.指所吹律管之声。
 
- 红铜[hóng tóng]- 即赤铜。由硫化物或氧化物铜矿石冶炼得来的纯铜,可用以铸钱及制作器物。
 
- 生铜[shēng tóng]- 1.未冶炼的铜。 2.指剑。
 
- 铸铜[zhù tóng]- 1.用铜铸造(器物)。 2.一种含锌的铜。
 
- 赤铜[chì tóng]- 1.指纯铜。也称红铜﹑紫铜。 2.古代传说谓昆吾之山所出的铜,其色如火,质极坚,以铸刀剑,锋利无比。
 
- 寒铜[hán tóng]- 指铜镜。
 
- 佩铜[pèi tóng]- 佩带铜质官印。唐制诸司皆用铜印,故以“佩铜”借指官员。
 
- 白铜[bái tóng]- 含镍量少于50%的铜镍合金。亦可再加入锰﹑铁﹑锌或铝﹐成为特种白铜。
 
- 乌铜[wū tóng]- 赤铜。
 
- 牝铜[pìn tóng]- 古代炼铜,以水灌铜,其凹陷者为牝铜。参见“牡铜”。
 
- 五石铜[wǔ dàn tóng]- 搀入五色药石的铜合金。
 
- 碧铜[bì tóng]- 1.青铜。 2.指青铜镜。
 
- 古铜[gǔ tóng]- 指古代铜铸器皿。
 
- 轩铜[xuān tóng]- 即轩辕镜。
 
- 笵铜[fàn tóng]- 以模子浇铸铜。
 
- 顽铜[wán tóng]- 生锈的铜。
 
- 氧化铜[yǎng huà tóng]- 化学式cuo。黑色粉末或晶体。溶于酸、氨水等,不溶于水、乙醇。在加热时可被氢、氨气还原成铜。由硝酸铜灼烧而得。可用作瓷器、玻璃、釉的颜料,有机反应的催化剂和氧化剂,还可制铜盐、烟火等。
 
- 响铜[xiǎng tóng]- 一种合金。由铜﹑铅﹑锡按一定比例混合炼成。可制乐器。
 
- 赎铜[shú tóng]- 谓交纳铜钱抵销过失。犹罚款。
 
- 炼铜[liàn tóng]- 精炼的铜。
 
- 分铜[fēn tóng]- 砝码。
 
- 镮铜[huán tóng]- 铜环。
 
- 秦铜[qín tóng]- 秦镜的代称。
 
- 时铜[shí tóng]- 指当时所用的铜钱。
 
- 攉铜[huō tóng]- 夺取人钱。
 
